作者及其成果
-
- 金良祥
- 副研究員
- 西亞非洲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
- 國際戰略研究所
- 論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——理論建構與內核深化
- 日本民主黨時代的對俄關系及戰略性展望
- 亞太兩強競爭性合作格局趨勢與中國外交
- 亞太區域架構變動的現狀與前景
- 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前景與中國
- "保護海外能源利益" 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
- 新時期中國國際角色定位的內涵與意義
- 中國周邊安全的新認知: 特點、功能與趨勢
- 中美中東政策比較——理念、政策與貢獻
- 日本海洋戰略的內涵與推進體制 — — 兼論中日釣魚島爭端激化的深層原因
- 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態勢、中國的新角色及中國智庫的新任務
- 中俄關系2015:高調前行、道路曲折
- 發展中國家建構自己理論的必要性
- 中國智慧與力量造福世界
- 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有助國際關系穩定
- 中國和平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新舊困難
- 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供智力支撐
- 中國外交新思路 新實踐 新理論
- 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
- 中國外交:今年成績超出預期
伊朗與國際體系: 融入還是對抗?
金良祥
2019-01-01
伊朗對外關系
國際體系
美國
霍梅尼
拉夫桑賈尼
哈塔米
魯哈尼
簡介
內容提要:
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以后,伊朗一度將“輸出革命”作為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務,而在遭受挫折后,伊朗不得不將維護伊斯蘭政權的生存、安全和合法性作為現實目標。伊朗對國際體系的態度是伊朗實現上述外交目標的重要方面,無論是對抗還是融入,都是為了國內政治需要。伊朗對國際體系的態度變化經歷了4 個階段: 激進否定體系、積極融入體系、強烈挑戰體系以及重啟融入體系的階段。在此期間,伊朗國內始終存在否定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政治勢力,對抗體系故而是伊朗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。在一些時間段內,伊朗也曾積極主動爭取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及國際體系的政治承認,但并沒有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積極回應。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40 年發展歷程中,伊朗一直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外交孤立、經濟制裁和軍事威脅,其程度甚至不斷加深。伊朗并未成功融入國際體系,既有其內在邏輯,也有外部因素制約。伊朗融入國際體系的實踐表明,行為體與體系的關系是融入還是對抗,不僅取決于行為體自身是否按照體系的要求進行調適,而且取決于體系是否具有足夠的多樣性和包容性。全球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,不斷增強的國際體系的多樣性和包容性,有利于伊朗融入國際體系。
正文